信息详情
首页 → 企业文化-文化园地 → 信息详情
故乡的变迁
发布时间:2021-07-12点击次数:1244

【编者语: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集团党委开展“百年奋斗•百年荣光”征文活动,累计收到征文作品192篇,经外部专家对作品进行评审,产生一等奖作品2篇,二等奖作品4篇,三等奖作品9篇,现将获奖作品刊登于集团网站“企业文化之文化园地”栏目,以飨读者】

“百年奋斗•百年荣光”征文三等奖作品


故乡的变迁
★杨晓华

  若是有人来问我,你的故乡在哪里?我会骄傲的告诉他,我的故乡在盐城西乡葛武新杨村。
  盐城早就有西乡和“东海”之分,盐城以东一片称“东海里”,实际是黄海之边,老一辈人说起家乡,是以城为坐标,东乡人从不说黄海,如果要给西乡里的亲戚带个口信,老人们就说:“叫他有空到东海里来玩噢”。表达的是一种视角,也是一种滋味。
  龙冈以西,西南一片称为西乡,到大纵湖、缩蒲荡方圆四五十公里,弯弯曲曲的蟒蛇河贯穿其中,大大小小的冈、沟、河、汊如网交织,无乡不水,无水不桥,无桥不美是西乡的风景线。电影《柳堡的故事》的拍摄地,一是盐城的龙冈,二是宝应的柳堡,从这部电影里,可以寻找到半个世纪前盐城西乡的影子,田园的轮廓、河流的形状和风车的身影;“东风(呀)吹得那个风车转(哪),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……”。一首原生态歌曲也是最好的印证。如今,盐城的旅游胜地大纵湖,开发成湿地生态红色旅游休闲度假区,建起了许多《柳堡的故事》里的红色景点,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,风车、脚踏水车供游客身临其境,切身感受抗日战争新四军军民对敌斗争的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,确实很有纪念意义。
  我的故乡葛武乡就是在西乡这片红色土地的中央。葛武乡所在地原名“葛五庄”,因明朝洪武赶散时,苏州阊门葛氏排行老五的文状元迁居至此而得名。到清朝时葛氏又考中了一个武状元,因此把“葛五”更名为“葛武”。后来乡改镇,但“葛武”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。
  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年代,葛武、尚庄一带是中共盐城县委的所在地,县委特委在这里流动作战,领导群众开展地下斗争,涌现了许许多多革命先烈,如郭猛、杨学富、潘克、黄炜等烈士前赴后继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我们这块土地。1946年4月,为纪念在黑茶山遇难的叶挺将军,将盐城县更名为叶挺县,此时葛武乡归属尚庄区。故乡的这片热土留下了周一萍、钱万新等无数革命前辈的足迹。
  一提起葛武,我们这辈人就会想起郝伯村和董加耕。故乡流传了这样的顺口溜:“你说葛武行不行?出了两个大名人,南边一个郝伯村,北边一个董加耕。”董加耕的妻子郝红銮是郝荣村人,与郝伯村同庄同宗,做过女民兵连长,曾有过“铁姑娘连”称号,与董加耕结婚后,到董加耕家董伙村做民办教师,董伙村与我家新杨村是邻村,董加耕曾三起三落,被难之时,家境贫困,我母亲常送点油粮等东西接济她。所以直到现在,俩老姐妹仍然忘不了过去的那份情。
  上世纪60年代,我出生在葛武新杨村,新杨村过去叫“牛杨庄”,据说是明朝洪武赶散时,大多杨姓从苏州阊门迁居至此繁衍而得名。抗日战争时,曾是新四军的兵工厂、被服厂、后方医院所在地。我少年时曾亲手在庄子后坡上挖到一枚小炮弹,已锈蚀,当时也不认识,只是觉得新奇,后来让当兵的叔叔看到了,才知是炮弹。亲眼看到有人在庄中拱桥下水底检到一柄长剑,也已锈迹斑斑。又听大人说,那时,日本鬼子不敢到我们庄上来扫荡,因为吃过多次的亏。鬼子伪军中流传“宁过三条江,不过牛杨庄”的说法。故乡作为新四军的后方基地,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而剪过辫子的老人是十分迷信的,说庄子是风水宝地,是皇帝御赐受伤的凤凰落于此地休养,于是庄上人家就兴旺起来。因为庄子地势较高,比田地高出一米多,发大水不会受灾;地形象展翅的凤凰,头南尾北,东西各有一方椭圆地向外伸出,四周有河道环绕,高空附视,真如昆鹏展翅,后人也就全当是真有凤凰飞落此地在传颂,并以此为荣耀。
  我父亲是1956年入党的老党员,到他去世时党龄61年。他做了10多年村支书,他勤恳工作,带领村干部一班人,兴修水利,发展农业,架桥铺路,造福乡里。陆续建起了粮食加工厂、砖瓦厂、木材加工厂和供销合作社。兴办了村卫生室和小学、初中、农村高中学校,村里的医疗卫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,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。
  忘不了我在村里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场景。在村里读农高中时,每到放暑假,我就去参加生产队的积肥运动。鱼米之乡,河网密布,罱泥人罱上河泥,搅进水草或青草,名曰“搞草塘”,放上一段时间就是极好的自然肥料,叫做“渣”。盛夏的早晨,偶有丝丝凉爽的风。我们两三个人一起,摇了生产队的水泥农船,带上水镰刀、筢子,还有母亲烙的葱花饼、麦仁子粥,迎着东方微起的晨光出发了,找到水草较多的河面,下水用镰刀割水草,再用筢子把躺在水面的草筢进船舱。最讨厌的是牛虻,不断地袭击我们,咬得身上脸上起了大大小小的疙瘩,还有蚂蟥,吸附在腿上吮血,使劲摘掉它后,血还在不停地淌,把青草放进嘴里嚼烂,敷上,血才止住。中午时分,把船靠上岸,在高高的堆堤上浓密的树荫下吃饱午饭,然后躺下,呼吸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,听着“知了”炽热的鸣叫,和着潺潺流水的啪岸声,全然不顾蚂蚁和苍蝇的干扰,进入了美妙的梦乡。一觉醒来,又重复着上午的劳动。直到傍晚,船舱已装满了高高的草堆,晚霞映照着我们的皮肤黝黑发亮,我们摇起船,迎着落日余辉,满载而归。
  改革开放后,故乡再沐春风、勃发生机。我在恢复高考的第3年从村农高中考上了中专,那一年我们一个班就考中了7个中专生,吃了国家粮,真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,一时名声大噪。如今在城里工作了40年的我,忘不了养育我的故乡已面貌大变样。经常驾车回乡看望老母亲,和邻里乡亲聊聊家常。曹大伯的儿子在苏州做夹芯板钢结构生意成了大老板,回家帮父母盖了新房;杨三爷的孩子把父母接到城里享福去了……,听着总有一份感动,一种欣慰,一份激情。无论世事怎么变迁,故乡却一直在那里,在那老榆树下;在那小河边;在那翘首以待望眼欲穿的乡间小路上。
  现在的故乡再也不是我少年故乡的模样,村里看不到牛羊,就连鸡鸭鹅也少了,村口再也难见冉冉升起的炊烟,乡亲们大多用起了电磁炉、空调,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化的产品,种点不施化肥、不打农药的水果蔬菜自己享用。网络、有线电视早就走进村子,村民们交流的都是从网络里看到的精彩世界,“国产大飞机C919冲向蓝天”,“中纪委又逮到几只大老虎”、“今年医改将有大动作与你相关的都在这里”等等。世界在村民们的眼里变小了,他们在家里坐着,也可以“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”了。
  故乡的变化突飞猛进。当年泥泞的小道已不见踪影,农村公路纵横交错,四通八达。道路两旁绿树成荫,风景如画。放眼望去,看到的是一栋栋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崭新的农村“别墅”。翠绿如茵的绿化带中,散发出各种花香,走在这绿色生态新农村里着实令人流连忘返。只要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,家用电器一应俱全,电视机、电冰箱、空调、手机等应有尽有,不少人家还有私家轿车。村里留守的爷爷奶奶大伯大妈们在操场上、公园里跳起了广场舞,和城里的爷爷奶奶们一样会录制抖音、快手,秀出他们美好的生活和快乐的晚年。
  每次回故乡都会情不自禁的哼唱起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》:“……若是有人来问我,这是什么地方?我就骄傲的告诉他,这是我的家乡……歌唱自己的新生活,歌唱共产党”。我衷心祝愿故乡人民与时俱进,开拓进取,把故乡建设得更加灿烂辉煌!


(作者系投资咨询部杨梦云之父)

版权所有:江苏仁禾中衡咨询集团    Copyringht © www.jsrhzh.com    邮箱:jsrhzh@163.com
您是第27072216位访问者